大寶法王噶瑪巴新聞
  • 首頁
  • 噶瑪巴廷列泰耶多杰
  • 噶瑪巴烏金廷列多杰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黑帽法王打開通往佛陀之路的門戶
為生命帶來意義的關懷與利他,是唯物主義所無法抗衡的

Times,  (London, England, Aug.4, 2012)

正當全歐洲惶惑於理想幻滅與價值失去依據的現象之際,一位年輕的西藏宗教領袖在倫敦和一群青年會面,分享佛陀教法並促進不同信仰間的交流,這群青年包括來自親王基金會的青年使節,以及推動志願服務工作的學生。

這是噶瑪巴廷列泰耶多傑,因西方世界對佛教道德與價值之嚮往日增,而第四次來訪英國。今年二十九歲的噶瑪巴,曾是一名1994年流亡的西藏幼童,如今駐錫印度德里。他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精神領袖,黑帽法王的第十七世轉世。

他為曼徹斯特與倫敦,以及隨後的法國和德國,所帶來的訊息是:唯有智慧結合慈悲才能找到快樂。追逐金錢上的物質享樂無所裨益,但那並不表示金錢的本身是邪惡或無用的。他說,金錢可以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與福祉,然而也只有無私的運用,才能得到快樂。

噶瑪巴認為,這個訊息和首相戴維卡梅倫「大社會」(Big Society)的思維,英國「快樂行動」(Action for Happyness)運動,以及探討快樂幸福指數並檢查英國政府政策之福祉中心(Centre for Wellbing)所作研究,觀點是一致的。而且在倫敦的訪問行程中,泰耶多傑也與這些活動的領導人進行會談討論。

噶瑪巴六月為這些討論會發起名為「歐洲的財富」(Wealth of Europe)的臉書投票,探求年輕人對金錢與非物質財富的價值看法之所在。大部份為25至30歲年齡層的623人中,38%認為造成影響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義工」,43%認為「慈愛」具有最重要的價值,順序以下是27%的「服務他人」、「敬重」、「靈性轉化」、「自由」與「慈悲」。其中沒有人認為「賺取許多錢財」是人生的核心價值。

泰耶多傑依據噶瑪噶舉教派傳承被認證為第十七世噶瑪巴,意指「行動者」。

然而他的名位並非毫無爭議的。令人困擾的,烏金廷列多杰經由達賴喇嘛和中國政府的認證,也承襲為第十七世噶瑪巴。

他們兩人各自都進行噶瑪巴身份所擔當的法會任務。烏金廷列多杰和蘇格蘭的三耶林寺廟以及英國境內各地方的中心有關。

由於對手的申索,繁複的法庭案件已在印度持續了好一段時間,這使得泰耶多傑對任何公開的政治言論謹慎對待。他堅持對達賴喇嘛抱持誠摯但疏離的關係,並祝福包括烏金廷列在內的一切眾生迷證悟。

雖說身為出家人大部份時間都在修行,泰耶多傑仍盡其所能與時事及全球趨勢相應。他須要知道週圍的政事與新聞,必須瞭解今日歐亞青年們的生涯職業。他也擁有他自己的文化和物質樂趣,例如貝多芬莫扎特和黑眼豆豆(Black Eyed Peas)以及其他音樂喜好;星際戰爭和魔戒以及阿拉伯的勞倫斯等影片;當然,板球(Cricket)也是興趣之一。

他承認,旁騖是件危險事。另一個危險是,因錯誤的理由而吸引學佛---有些人視佛學為嬉皮文化的延伸或東方的神秘主義。但東方信徒也遭遇同樣的危險。泰耶多傑表示,唯物主義並非僅為西方人所關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社會正在全面唯物化並陷身於財富競賽之中。至關緊要的是,各個文化的人們能覺察,尋求一己的操守並施之於周遭環境。他說:「我們都有渴求快樂的自然天性,而快樂的根本是智悲雙運,要能明察、無私與容忍。」

泰耶多傑指出,佛法為此鋪設了路徑,而他的任務就是分享此一知識。

噶瑪巴大方地稱讚,他在西方特別是歐洲知識文化與經驗上,所見到的「智慧」。他同時指稱,忠誠、慈悲與良善的東方素質必須與此智慧相輔相成。而最重要的是,必須鼓勵年輕人發展這些特質,駁斥任何當面對現代社會之挑戰時所必定會遭遇的犬儒式固有批判。

噶瑪巴所會見的英國團體都接受他的指示,許多來自「親王基金會」(由威爾斯親王創立並領導的慈善機構)的青年使節,響應伸出援手幫助他人的需求。有很多人表示,當他們這樣做的同時,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如果快樂真的可以度量,那麼跟隨一名西藏年輕喇嘛的經驗,將會是英國青年達成目的的一個特殊途徑。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